实用心理学

班杜拉:自我效能感




阿尔伯特·班杜拉(1925— )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对心理学的最大贡献就是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与行为矫正技术。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Bandura于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是Bandura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一个人在特定情境中从事某种行为并取得预期结果的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指个体自己对自我有关能力的感觉,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它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有能力应对外在环境挑战的信念。




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其中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可能导致什么样结果的推测;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实施某行为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在班杜拉看来,自我效能感并非是一般的人格特质,而是某领域特定的概念,在不同领域中个体所持有的自我效能感水平也会存在较大差异。


自我效能感通常被看成一种心理状态,主要指自我效能感在具体任务领域的体现,如管理自我效能感等。然而,有学者则认为,自我效能感不仅可以被看作一种状态,也可以被看作一种特质,从而提出了一般自我效能感(General Self-efficacy)这一概念,认为一般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指的是个体面对各种不同环境挑战或新鲜事物时所表现出来的总体自信心。

一般自我效能感(General Self-efficacy)是个体对自身完成某项任务或工作的信心或信念,是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一般自我效能感受到主客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Bandura 以为一般自我效能感受到个体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和情绪心理状态等主体性因素的影响;另外一些研究者发现社会文化、城乡差异等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到个体的一般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的定义已经明确了判断自我效能感高不高的第一个条件,那就是“在具体或特定情境中”。一个人对于不同的事会有不同的自我效能感,以参加活动为例,一个人参加体育活动可能非常积极,而参加文艺活动不那么积极,那就是因为同一个人对不同事的不同自我效能感造成的,他觉得他能够做好体育活动,自然就有信心,他觉得他做不好文艺活动,自然信心就弱。


判断自我效能感高不高的第二个条件也很明显,就是“能力”,人在做一件事之前都会考虑自己是否有能力去成功的完成这件事,对于这件事胜券在握,我们的自我效能感就高,反之则低。当然,既然说了自我效能感是一种信念,如果一个人能力稍欠不足,但他有强大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这就能为他增加一种精神力,以帮助他更有把握的完成某件事,或帮助他锻炼提升自己再来完成某件事。



往期精彩导读

➢ 单亲家庭中长大的人,他们的内心世界

➢ 张靓颖丨如何面对不被父母祝福的婚姻?

你的原生家庭,到底对你有多大影响?

深思:两个好人,为什么却往往没有好的婚姻?

➢ 我害怕找不到一种喜欢的方式度过此生

➢ 真正成熟的人,应当具备哪些美好的内在品质



阅读原文:https://syxinli.lofter.com/post/1e5c0549_c9d4f97

评论

热度(4)